丹麥Moerch唱臂的設計師兼創辦人Hans Henrik Moerch,在上世紀的70年代中期研製出UP-4這款經典的單點式軸承唱臂及在1987年研製出DP-6雙軸承唱臂,一直暢銷至今。
1981年夏旬,Hans首次公開示範DP-8的原型,這款唱臂改良自UP-4,據稱能大大提升低音質素,可惜當年的音響器材未能反映出黑膠碟的極低頻重播效果,聽眾聽不到低音有明顯改善,推出DP-8的計劃因此被暫擱置。數碼音響的面世大大推動廠家們提升極低頻的重播質素,例如超低音喇叭在今天已極普遍。2006年,Moerch先生把封了麈的DP-8原型唱臂帶到CES及慕尼黑音展展出。在音展上聽眾終於聽到它在極低頻區及動態的明顯改善。廠方宣稱,當DP-8在活動時,其水平方向的有效質重比其垂直方向的有效質重高幾倍,因此能大幅提升極低頻的響應與動態,令不少發燒友意識到DP-8的音色優點。
根據Moerch的官方網頁資料指出,DP-8的設計是建基於Anisotropic(各向異性的)理論:不同方向的特性。詳細如下:
當唱臂在轉動的唱片上拾訊時,唱臂必須在「垂直」及「水平」方向均可活動:「垂直」是要應付唱片的彎曲或跳線,「水平」是要讓唱頭移向唱片中心為目的。由於最低的低頻訊號只會以水平式刻錄在唱片上,一般徑向式唱臀在唱片軌道循跡時,水平方向太容易左、右擺動,針尖的低頻動作只會傳送至唱頭本體,針桿則幾乎不動,這樣產生的低頻訊號會很弱。若要準確撿拾唱片上的低頻訊號,就必須約束唱臂的水平式活動,可是,過於控制這點,唱臂的垂直循跡會相對地約束,影響正常的拾訊效果。
DP-8的解決辦法是在飛輪狀的中央連接體左右兩旁各加兩組重量砣,從而增加唱臂在水平方向的有效質重,在水平活動時增加其轉動慣量,去穩定唱臂的水平活動。這樣,當唱頭逐漸移向唱片中心的時候,唱臂只會跟隨唱片紋的平均位置移動而不會跟隨唱片紋內的調幅術動,因此針尖的水平動作便會全部傳送至針桿,即是說唱片上錄有的低音訊號,包括極低頻訊號,亦能重播出其完整的震幅與動態。兩旁的重量砣的重心指向後(向上或向下約30度),因此它們同時可為唱臂上下活動時改變重心提供平衡作用。
DP-8加裝了合併式VTA的調節裝置,用家可以在播放音樂期間同時微調VTA的調節旋鈕,旋鈕上有紅點指示,方便用家以其位置判別微調方向。
它的承軸設計是一種獨特的混合方式,分別以滾珠承軸負責水平轉向,而垂直方向就利用兩支藍寶石製軸杆承托和作上下移動。因此它能做到有點像單點效果一樣,可使用附設的三個不同重量「偏心圓唱重砣」,在唱重橫桿左右擺動來調校唱頭的方位角(azimuth)。若果都未能徹底校正,負責垂直移動的其中一支軸杆可以微調(需先拆走臂管),讓用家可以進一步微調唱頭的方位角,令左右聲道聲音更平衡。
DP-8亦備有三款不同重量的9吋(Narrow)標準窄身臂管以不同顏色區分,分別為綠點重4g,紅點重7.5g,藍點重14g來匹配不同重量的唱頭使用,而9吋(Precision)臂管和12吋標準臂管就有紅及藍兩款提供,目的都是利用臂管設計去匹配不同重量的唱頭,避免「基音頻率共震」的產生而影響唱頭和唱臂的表現。